最近参加了几个由地方招商公司组织的会议,发现会议上所探讨的内容与之前地方招商局模式的时候并没有差别,这让我觉得目前一部分招商公司的管理者还是没有弄清楚招商公司成立的目的和意义,如果招商公司继续沿用招商局模式来进行招商,那么是不是说明了招商公司的存在是毫无价值的呢?在我所参加的会议当中,招商公司似乎变成了招商会议的“司仪”,会议的流程依旧是老套路,播放的宣传片、发放的宣传材料、发言人的顺序、会议的讨论方向……都没有脱离招商局模式下的流程。从表象上来看,招商公司并没有把自己当做一家独立的机构,我不能确定参会的投资方都是怎么想的,至少对于我而言,我认为一切都还是老样子。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招商公司是不能把自己当作招商局的“平移”的,核心上,招商局是一家完成任务的单位,而招商公司则是一家需要为自己赚钱的商业企业。招商局所做的一切,是要以上级的命令指示为前提的,而招商公司的工作,则必须要把“自身获利”放在运营的第一位。可以看出成立在地方上的招商公司都是非常尊重地方招商部门的,我认为这种尊重可以是服务商对于客户的尊重,但是却不应当是下级对上级的那种尊重,凡事都要把握好一个度,超过了度的界限,过犹不及。从结果倒推的话,就可以知道:如果地方政府靠行政命令就可以顺利地完成所有招商任务,那么招商公司根本没有生存的空间。之所以推出了地方招商公司或者招引部门开始与地方招商公司合作,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地方政府希望招商公司能够给地方招商工作带来一些改变。招商公司什么都听地方政府的而没有自己的主见,等于放弃了自己的为招商引资带来改变的机会。往最极端的角度来说,招商局总是会比招商公司更“听话”吧?如果靠“听地方政府的话”就可以完成招商引资工作,设立招商局就足够了。招商公司的存在,“就是为了不听地方政府的”而“听市场的”。正所谓术业有专攻,从市场的专业角度去分析招商引资的问题并运用商业的手段去解决,这才是招商公司应该做的基础工作。而现在的招商公司,恐怕做得还不够到位。以我所接触的几家招商公司来说,我认为他们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只从地方政府布置任务的角度去招商”,而不是从“彰显地方优势寻求产业链合作”的角度去招商。地方上修建了什么主题的产业园,招商公司就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如何把产业园“填满”的事务上——这显然不是从商业角度去切入市场,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招商公司正确的做法,是要对地方的优势资源与核心竞争力重新进行分析研判,从而得出“自己利益最大化”结论,招商公司可以赚到钱,那么也必然意味着地方招商引资工作有所突破。“红利模式”不复存在的招商形势,确实需要商业化的方法介入到招引工作当中来,但是如果招商公司只是披着“商业化外衣的招商局”,那么“招商难”的情况只会“更难”。


发表评论 已有 1 评论